退避三舍的典故-智慧化解纷争

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,不仅代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更展现出千百年来中国智慧与胆略的结晶。其中,"退避三舍",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算是个相当受人欢迎的典故了。

“退避三舍”,最早出现于《后汉书》的《魏志》中,是一段关于曹操与华佗的故事。当时,曹操备受疾病困扰,病情危急,于是他派人找华佗求医,但华佗却以“八十老翁”的年龄为由,拒绝前往。曹操闻讯,派人问华佗:“如果我杀了你,你作何感想?”华佗回答:“我死之后,便于我无关了;但是如果您要杀我,我已经离开了这里,因为我是信任您的人!”曹操深深被华佗的回答打动,于是放弃了杀华佗的想法,退避三舍。

此典故反映了智慧,有才华的人不仅勇于直言,而且懂得在关键时刻把握主动,聪明机智地去解决纷争,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退让、退避并不代表懦弱,反而是具有智慧的表现。

相关信息